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蘋果近乎苛求的設計,為何日本廠商做不到?

在賈伯斯的自傳中,主管設計的高級副總裁Jonathan Ive透露了設計的部分決定流程。據說賈伯斯會每天到設計室轉轉,查看正在製作的模型,親手把玩一番並且給出評價。沒有正式的設計檢測,產品設計全靠這樣日復一日的交流來敲定。過程極其隨性。
為了讓自己能安心入眠所以徹底追求美和質感

iPod nano的表面。在保持陽極氧化處理所具有的獨特擴散光光彩的同時,實現了光滑的觸感。蘋果創造出了不使用塗料、不在表面添加任何裝飾即可實現這種質感的技術
 親自把玩模型,切身感受設計。如果蘋果擅長的簡約設計的商品是這樣造成的話,那麼,受到賈伯斯本人重視的一定是產品的質感和手感。
Leading Edge Design代表山中先生分析說,作為重視質感的表現,蘋果的關鍵詞是「無暇」。
比如此次拆解的iPhone 4S,蘋果的設計形像是1塊玻璃板嵌在金屬框中。在此之後,用1塊鋁板切削而成的「一體成型」構造的產品不斷出現……
山中說:「在無暇的材料上突然出現畫面,與用戶對話。通過在設計上使堅固的硬體與自由變化的軟體形成對比,給用戶帶來了產品是來自另一個世界或是未來世界的印象」。
無暇的執著追求
蘋果對「無暇」追求超乎尋常,這一點可以從iPod nano等使用豐富多彩的陽極氧化處理上略見一斑。
陽極氧化處理的原理是在水溶液中加入金屬材料,通過電解,使金屬表面變質,形成氧化膜。這是主要應用於鋁的表面處理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增強金屬表面的強度感覺,通過染色製成加工成顏色。而且表面本身同為金屬,無損於金屬獨特的冰涼、清爽的質感。在鋁的表面處理中並不是什麼特殊的加工方法。
蘋果為了使iPod nano的表面表現出絲滑舒適的手感,以及珠寶一般的高級感,決定採用有光澤的外觀。也就是在保留鋁的質感和陽極氧化處理得到的獨特鮮艷色澤的同時,使表面富有光澤。一般來說,企業會用塗料解決這個問題。

紅色外殼的背面和側面完全沒有接縫,因此給人以金屬塊上安裝了畫面的印象。通過切削擠壓成形的鋁製作外殼,部件全部從上方嵌入
 但蘋果採用的並不是「塗」其他物質的方法,而是「徹底拋光」的表面處理方法。在預處理時徹底進行拋光,使鋁呈現鏡面狀,然後在生成紋理後形成氧化膜。再對氧化膜層單獨進行拋光,使表面更加平滑。這樣一來,表面就在保持陽極氧化處理獲得的閃亮光澤的同時,還獲得了絲滑手感。
為何要選擇拋光?按照山中代表的推測,「這是因為如果塗料的話,面和角會略顯厚重,破壞掉這種犀利的造型。蘋果可能不喜歡這樣」。而且,如果鋁上覆蓋塗層,金屬獨特的冰涼手感將遭到破壞。所以選擇拋光是唯有注重質感的蘋果才會做出的選擇。
擁有陽極氧化處理技術的某工廠人士介紹說,「雖然陽極氧化處理後的拋光非常重要,但表面處理的關鍵在於陽極氧化處理前的拋光。但這道程序太費工夫,成本應該會增加不少」。隨後,這位人士又小聲地補充道:「如今的日本企業絕對不做這一點」。
不斷進化的一體成型

實現蘋果的「無暇」形象的另一項關鍵技術是切削鋁板製作外殼的「一體成型」。本刊這次除了iPhone4S之外,還對iPod nano和Apple Remote等蘋果產品進行了拆解和切割,並與山中代表一同調查了內部構造。
通過調查結果,能看出切削技術的飛速進步。
下面第一張可看出第一代iPad的外殼內側存在梯狀的切削痕跡,可以看出只從正上方進行了粗削。而到了iPad2時代,切削就變得非常細緻,基本看不到切削的痕跡。而且,包括切削側面的側銑刀在內,通過使用大量特殊形狀的銑刀,iPad2上還形成了很多根切部分。從而進一步實現薄壁化和削減零件數量。



蘋果擅長的金屬切削加工也不斷更新。第一代iPad是從上方直線切削,而從2010年的商品開始,該公司開始積極採用利用盤型和碗型刀刃加工凹字型外殼(攝影:路透社/Aflo)
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加工技術的是Apple Remote(下圖)。沒有任何接縫、完全封閉的一根金屬棒。部件究竟是如何放進去的?「簡直就像魔法一樣的設計」山中說。按照推測,實際的製作方式似乎是首先打通操作部分和安裝電池的5個孔穴,使用先前提到的側銑刀從這裡擴大空間,通過打通各個孔穴形成一個大的空間。然後再從這裡放入基板等部件。 

得到眾多設計師交口稱讚、最具蘋果特色的產品要數遙控器「Apple Remote」。其製作方式估計如下。首先,在表面、背面和側面開5個孔。使用前面提到的盤型的刀刃從孔中挖大空洞。挖通空洞,留出安裝基板的空間,加工過程類似於隧道施工。然後在製備好的空洞中放入基板。這樣就實現了完全沒有接縫、用整塊金屬板製成的「魔法般的」遙控器(切割協助:FUNASAW)
蘋果本身沒有工廠。然而,實現這種無止境的技術進化需要外殼工廠與蘋果設計師聯手進行研究開發。一家製造蘋果產品外殼的加工企業就曾經透露,「我們需要定期向蘋果的高層展示自己的創意對蘋果有哪些好處」。 
如果只是按照企業的指示代工生產,就無法與蘋果維持良好的關係。包括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案、有望實現新設計的技術方案在內,代工企業也在拼命建立與蘋果合作展開研究的機制。
模擬製造成本
只有在全球大量生產單一款式、實現低成本化,對週邊不惜血本的蘋果式製造才能夠成立。除此之外,蘋果之所以能夠在專注設計的同時降低製造成本,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法寶是DFMA( Design For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生產系統。 

蘋果每件產品的陽極氧化處理方法其實也各不相同。曲面柔和的MacBook Air(外)加大了表面顆粒粗糙度,製作出了像鏡球一樣閃閃發光的表面,突出了面的美感。iPad2則實施了光滑的表面處理,使其能夠流暢地放進皮包 

認真對待極其微小的細節、聰明地利用錯覺也是蘋果設計的特色。蘋果利用雷射切割製成了無數個人眼無法識別、直徑約為30μm的小孔,使其透出裏面的光線。這樣就製成了光線彷彿突然浮現在金屬塊之上裝飾照明效果。蘋果還在考慮為這些極微小的孔的內部配備照度感測器而非照明,借此製作無形的輸入感測器和按鍵,使產品彷彿能夠察覺用戶的意圖做出反應
DFMA是計算整套製造工藝的系統,只要輸入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使用的3D模型和2D藍圖,系統就能夠計算出哪種製造方式效率最高。 
這樣從設計階段就可以對怎樣組織生產線、大致成本有多少有所掌握。在設計階段能夠發現可能影響生產效率的問題,事前制定對策,大大提高之後試製和測試生產的成品率。蘋果產品生產廠的人士表示,「其製造品質之高達到了產品最終檢查只需查看表面是否美觀、組裝精度是否合格的程度」。
從製造現場到設計的全套流程,蘋果式製造完全忠實於蘋果的設計理念。為此,蘋果一直秉持著徹底節約成本、採用新技術方案的態度。
原文出處: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604&pnumber=1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Gogoro

設計.品

Gogoro是台灣新創公司,由前 HTC 創意長陸學森及前 HTC 技術長 Matt Taylor 共同創辦,在今年2015 CES展上推出第一款 Smartscooter,流線的設計一推出就受到大家的注目,造型線條表現出來的簡單大方,更是處理在每一個細節處,Gogogro帶來的簡約時尚感,更被推崇是機車界的iphone。


Gogoro的特色不僅如此,其面板的設計更是簡單又直覺,還能和智慧型手機做連接,在機車的面板、儀表板和後部 LED 燈做各式有趣的變化,並可自由設計機車前殼,加上可選擇的機車鈴聲(機車鎖定、發動時...),打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專屬電動車。


電動車最主要電力來源,則是Gogogro另一個重要特色,其概念是透過電池交換站的方式,透過專屬APP定位出最近的電池交換站,到達交換站後,直接抽取電池做更換,就如同一般機車到加油站加油的方式一樣,只是如何在全台灣廣設交換站,仍有待市場上的考驗,不過全新型態的造型已經抓住不少消費者的目光了!








http://www.gogoro.com/

Hugo Chang 2015/01/09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辦公桌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the desktop

科技帶來的便利性,以悄悄的改變你我的生活,下一步是?





Hugo Chang 2015/01/08


BEHANCE創始人!設計師只會設計就弱爆了,你有領導力嗎?

作為最著名的設計社區,Behance堪稱傳奇,它集結了世界范圍內大量的優質設計項目。那麼,在Behance工作會是什麼樣呢?它是怎麼運作的?想必每個看過Behance的設計師都會想知道答案。讀下去,看看Behance創始人Scott Belsky是怎麼樣看待Behance,怎麼看待設計師的。
通常,寫出一個軟體到軟體可以上市的過程是非常繁瑣和困難的,所以大多數的公司都會聘一位產品經理來指揮管理開發者和設計師。
但是,在 Behance,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是不存在的。(Behance 是 Adobe 收購的一個享譽全球的設計社區及作品展示平台。)
Behance 的主管人兼共同創辦人 Scott Belsky(下圖) 說:「我們沒有『產品經理』這個傳統職位。」這個網站的目的就是要讓藝術家有個平台展現自己引人註目的設計。而在 Behance,產品經理就是那些有設計、使用者體驗設計(UX)背景的人,他們在公司裡做重大決定,決定 Behance 所呈現的樣貌、功能,Behance 所秉持的信念就是「Behance 是創意者的平台,它來自創意者之手。」
Zach McCullough 是 Behance 資深的設計師,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同時是一位設計師,也是個產品經理。他說:「我的職位有個好處:我是位設計師,同時我也是位觀眾來檢視我們所設計的產品。我參與整個設計過程,我的職位可以很彈性、很反復地調動。」
或許你會開始覺得,這樣所有設計師都可以當產品經理啦!不是的,兩者所需要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要將兩個職位合併會變得很復雜,但如果你一旦找到一個奇才,能在兩職位中來回轉換,同時擔任個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那你們公司的設計過程將會變得很快速,也會比別人強很多。尤其對科技公司來說,這樣的人才整合相當重要。
設計師應得更多的掌控權
Belsky 說:「就算你還沒做出個什麼成品,你的設計可以呈現出你著手處理產品的方式。」他相信「設計」是公司提高競爭力的資產,不該把設計放為次要需求,如果你的公司需要外包設計師來設計產品,你會失去競爭力,你會比別人慢半拍,你的公司開發的速度會變得非常慢。
McCullough 說:「一開始我們公司才五個人,要說服大家產品經理角色的重要性其實很難。」但隨著公司慢慢成長,產品經理的角色變得很必要,越來越多人進入到產品設計開發的過程,只要一旦之間溝通有誤,就很容易讓產品失敗,讓產品的設計師被邊緣化。
所以一開始 Belsky 在為公司注入新血的時候,他招聘的設計師,對產品都一定有絕佳的品味、策略、管理、推銷手腕。而這些設計師除了為公司帶來好的設計之外,也為公司帶來了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術。Belsky 說:「如果設計師只想把產品設計好,他無法在我們團隊裡存活下去。」
McCullough 他就是個很棒的人選,他負責 Behance 的動態列、通知系統、待重新設計的工作清單。他除了擔任好創意角色(設計師)之外,還要當好一個組織角色(也就是產品經理)監督設計從雛形變成產品。擔任多重角色讓他有更廣的觀點,也讓他對產品和設計有更廣的掌握度,他所做的工作原本是需要兩個人才能完成的。
McCullough 說:「整個設計到產品完成的過程,細節非常繁瑣,有幾千項要注意的事情,這時,如果你有一個設計師負責監督或協助整個設計到產品的完成,而這個設計師就能讓每個階段都緊密結合,結果會更符合預期。」
設計是每件事的 DNA
Belsky 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設計師都擔任重要的主管角色,像 Airbnb(環球鄰居)的創辦人 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他們都是設計師出身的,還有 Pinterest 的 Evan Sharp 也是設計師出身,跟 Belsky 一起創辦 Behance 的 Matias Corea 也是個平面設計師。
為什麼 Belsky 會覺得現在這是個趨勢?因為他相信:「設計不是只是產品,它包含更多。」設計是一間公司成不成功的關鍵,它能樹立一個品牌印刷、排版、字體給人的印象,它也能決定公司內的環境設計是否有助於彼此之間的合作和生產力。
Belsky 說:「簡單來說,設計就是每件事的 DNA。」這樣的形象、概念讓 Adobe 非常欣賞,也讓 Adobe 在 2012 年買下Behance。
Adobe 的公關總監 Russell Brady 說:「如果你看看 Adobe 的歷史,你會發現我們公司都是工程師,他們都非常有想法,想要做出什麼,所以 Adobe 買下 Behance 這種設計主導的公司,就能幫我們一把,實踐 Adobe 的理念。」
McCullough 過去專為昂貴的名酒設計廣告,他對自己著手設計的計劃都非常有實踐力和影響力。他說:「你或許好奇我為什麼為 JohnnieWalker.com 工作?但是設計東西給一群設計師看、幫助他們的設計工作,真的是很棒的事!」而這對一整間公司來說更是一件很棒的事,讓創新能力強、同時又擁有指揮能力的設計師來主管一切,可以讓設計出來的產品達到最好的效益。
Belsky 說:「在初期,當我們要說服投資者投資我們公司,或是說服我們的員工相信我們的願景時,好的設計就可以將這些願景具體化,讓他們更能相信我們,好的設計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們公司的未來。」
而 Behance 的「雙合成」角色就確保了他們的未來大有可為。
原文出處::http://www.uisdc.com/encourage-design-leadership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Sony SmartWatch 3

設計.品

SONY於今年2015 CES展上推出的智慧錶Sony SmartWatch 3,極具時尚感的設計,錶身與錶帶無縫式一體設計,讓整體造型更顯優雅,錶帶材質有塑膠、金屬與皮革三種,塑膠錶身散發出來的運動風、金屬錶身的低調內斂感與皮革錶身展現出的典雅品味,都可讓消費者自行選擇,Sony SmartWatch 3材質表現在外觀設計上堪稱完美,也呼應了當代美學的極簡時尚風。


Hugo.Chang 2015/01/07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從設計師轉職成為策略家

從設計師轉職成為策略家

從Consultant開始

沒有人天生就是戰略設計者,最初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戰略是什麼,一開始我的工作是分析問題,作為Analyst幫助客戶在微觀上定義問題,但不提供解決方案;當問題越來越多時,你會發現讓所有人達成對某個問題的共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時候你需要扮演Facilitator的角色,使用各種發散或者收斂的方法讓客戶達成一致;不知不覺,客戶發現你能定義問題,還能很快速地幫助大家達成一致,這時候客戶管你叫做Consultant。
也就是說,首先的一步是成為一個合格的Consultant,從Designer開始職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過度自我,設計在自我的角度是自我價值,而在客戶的角度則是客戶價值,不能認識到客戶價值實現優先於自我價值實現最後的結果是理想主義的​​自說自話。
對戰略半信半疑
我把戰略當成內心可怕的魔鬼,它揉雜著理想主義的​​自我實現,和懵懵懂懂的衝動,我一再告訴自己,越是高屋建瓴的戰略越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是諮詢公司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像我們當初想的那樣:好的戰略可以讓世界少些浪費和垃圾。問題就在於戰略的製訂者往往不是戰略的執行者,因此我想,真正的Strategist是那些幫助客戶培養(或獲得)有戰略思想的執行者,而不是給他們設計一套所謂戰略。
關於戰略最好的隱喻是“陶胚轉盤前心手和一的揉捻補打”你可以在Crafting Strategy中看到這個隱喻。
方法論
從現在構建出自己的方法論,你思考問題的模式、該問什麼問題、從什麼角度分析都需要方法論去支持。我所了解到世面的諮詢公司方法論流派大致是兩種,一個源於Michael Potter的Five Forces,一個源於Tim Brown的Design Thinking五力的本質是“有什麼本事做什麼事”,它戰略設計當成從現有數據中發現下一步計劃的過程,本身是偏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的。
而設計思維認為數據不應該只是經營性數據,消費者消費和運營的行為模式都可能成為某種謎團(Mystery)這些行為是現有數據偵測不到的,必須到現場去觀察,從行為中歸演,這就是設計師的直覺思維(Intuitive Thinking)。
無論是哪一種方法論,在我看來本質上這些都是諮詢公司Leverage Model的一部分——有了這些方法論和標準實踐就能更低成本去售賣服務。
因此,形成自己的方法論絕對不是靠依照手冊去練習,而是自己體會,這些方法論只是驗證和包裝你自己方法論的盒子而已。
足夠的知識廣度
不可否認我的方法論偏向設計思維,那麼對於直覺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我相信你也是。這裡談論的知識廣度更多偏向於事實性的故事而不是結論性的總結,我不喜歡談論未來有多好,我喜歡談論過去有多糟,因為未來是假設,過去才是事實。尊重事實的習慣能讓你不被解決方案所迷惑,真正做到拋開自我價值談問題。
大致應該從三個角度關注:人、商業、和技術。當然這是受設計思維的影響,討論過去有多糟的話,具體可以了解下面的知識:
·人:人的歷史;政治如何產生;民族誌;親密關係...
·商業:商業的歷史;公司史...
·技術:科學史;發明史...
信息設計能力
最終還是要提到信息的設計能力,Strategst百分之三十的時間交給了PPT,這是行業決定的,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好好練習你的信息設計能力,可以參考這裡http://noteandpoint.com/
講故事的能力
戰略的最後都是計劃,那麼你如何說服所有人我們要去一個地方去,你要告訴他們:為什麼去?為什麼我們可以去?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為什麼你先去他後去?怎麼算到了?怎麼算走偏了?最後才是怎麼去?這些都是講故事的能力。藝匠描臨,大師盜夢,好的夢境需要層層帶入,最後才是戰術層次的執行,於是你講故事的能力變得極其重要。
從小做起
從人的角度,戰略就是To-Do列表;到產品的層次,戰略就是產品設計;到公司的層次,戰略就是市場策略。因此先從自己或者設計的角度開始,比如說,我給自己定下的戰略是要掌握Design Thinking的設計方法,那麼如何設計一條最優的路徑達到這個目標,沒有戰略思維的人就會弄一個學習計劃,而有戰略思維的人可能會把解決方案放在最後,你可能需要問自己:
·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我有什麼相關資源?
·我如何獲取這些資源?
·我如何定義成功?
·我如何設計解決方案把資源轉化成價值?
這些如果把它包裝成PPT你會發現這個跟做“企業客戶會員體系戰略規劃”的本質沒有區別,雖然有點累,但是這是培養你戰略性思維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還可以幫助一些小型的組織思考一些戰略,並幫助他們執行,比如“如何幫助賣石榴的小販賣出更多最好吃的石榴”,或許只在思考層次上,不過也是不錯的實踐,喜歡吃石榴的女生都是什麼樣的?她們除了灰色還喜歡什麼顏色?她們每天的生活路徑是怎樣的?她們除了石榴還喜歡什麼水果?這些都是我喜歡思考的思維遊戲,一旦有機會,就可以試一試。

原文出處:http://www.mydesy.com/from-designer-to-strate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