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伯斯的自傳中,主管設計的高級副總裁Jonathan Ive透露了設計的部分決定流程。據說賈伯斯會每天到設計室轉轉,查看正在製作的模型,親手把玩一番並且給出評價。沒有正式的設計檢測,產品設計全靠這樣日復一日的交流來敲定。過程極其隨性。
「為了讓自己能夠安心入眠,所以徹底追求美和質感」
iPod nano的表面。在保持陽極氧化處理所具有的獨特擴散光光彩的同時,實現了光滑的觸感。蘋果創造出了不使用塗料、不在表面添加任何裝飾即可實現這種質感的技術
親自把玩模型,切身感受設計。如果蘋果擅長的簡約設計的商品是這樣造成的話,那麼,受到賈伯斯本人重視的一定是產品的質感和手感。
Leading Edge Design代表山中先生分析說,作為重視質感的表現,蘋果的關鍵詞是「無暇」。
比如此次拆解的iPhone 4S,蘋果的設計形像是1塊玻璃板嵌在金屬框中。在此之後,用1塊鋁板切削而成的「一體成型」構造的產品不斷出現……
山中說:「在無暇的材料上突然出現畫面,與用戶對話。通過在設計上使堅固的硬體與自由變化的軟體形成對比,給用戶帶來了產品是來自另一個世界或是未來世界的印象」。
對「無暇」的執著追求
蘋果對「無暇」追求超乎尋常,這一點可以從iPod nano等使用豐富多彩的陽極氧化處理上略見一斑。
陽極氧化處理的原理是在水溶液中加入金屬材料,通過電解,使金屬表面變質,形成氧化膜。這是主要應用於鋁的表面處理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增強金屬表面的強度感覺,通過染色製成加工成顏色。而且表面本身同為金屬,無損於金屬獨特的冰涼、清爽的質感。在鋁的表面處理中並不是什麼特殊的加工方法。
蘋果為了使iPod nano的表面表現出絲滑舒適的手感,以及珠寶一般的高級感,決定採用有光澤的外觀。也就是在保留鋁的質感和陽極氧化處理得到的獨特鮮艷色澤的同時,使表面富有光澤。一般來說,企業會用塗料解決這個問題。
紅色外殼的背面和側面完全沒有接縫,因此給人以金屬塊上安裝了畫面的印象。通過切削擠壓成形的鋁製作外殼,部件全部從上方嵌入
但蘋果採用的並不是「塗」其他物質的方法,而是「徹底拋光」的表面處理方法。在預處理時徹底進行拋光,使鋁呈現鏡面狀,然後在生成紋理後形成氧化膜。再對氧化膜層單獨進行拋光,使表面更加平滑。這樣一來,表面就在保持陽極氧化處理獲得的閃亮光澤的同時,還獲得了絲滑手感。
為何要選擇拋光?按照山中代表的推測,「這是因為如果塗料的話,面和角會略顯厚重,破壞掉這種犀利的造型。蘋果可能不喜歡這樣」。而且,如果鋁上覆蓋塗層,金屬獨特的冰涼手感將遭到破壞。所以選擇拋光是唯有注重質感的蘋果才會做出的選擇。
擁有陽極氧化處理技術的某工廠人士介紹說,「雖然陽極氧化處理後的拋光非常重要,但表面處理的關鍵在於陽極氧化處理前的拋光。但這道程序太費工夫,成本應該會增加不少」。隨後,這位人士又小聲地補充道:「如今的日本企業絕對不做這一點」。
不斷進化的「一體成型」
實現蘋果的「無暇」形象的另一項關鍵技術是切削鋁板製作外殼的「一體成型」。本刊這次除了iPhone4S之外,還對iPod nano和Apple Remote等蘋果產品進行了拆解和切割,並與山中代表一同調查了內部構造。
實現蘋果的「無暇」形象的另一項關鍵技術是切削鋁板製作外殼的「一體成型」。本刊這次除了iPhone4S之外,還對iPod nano和Apple Remote等蘋果產品進行了拆解和切割,並與山中代表一同調查了內部構造。
通過調查結果,能看出切削技術的飛速進步。
下面第一張可看出第一代iPad的外殼內側存在梯狀的切削痕跡,可以看出只從正上方進行了粗削。而到了iPad2時代,切削就變得非常細緻,基本看不到切削的痕跡。而且,包括切削側面的側銑刀在內,通過使用大量特殊形狀的銑刀,iPad2上還形成了很多根切部分。從而進一步實現薄壁化和削減零件數量。
蘋果擅長的金屬切削加工也不斷更新。第一代iPad是從上方直線切削,而從2010年的商品開始,該公司開始積極採用利用盤型和碗型刀刃加工凹字型外殼(攝影:路透社/Aflo)
蘋果擅長的金屬切削加工也不斷更新。第一代iPad是從上方直線切削,而從2010年的商品開始,該公司開始積極採用利用盤型和碗型刀刃加工凹字型外殼(攝影:路透社/Aflo)
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加工技術的是Apple Remote(下圖)。沒有任何接縫、完全封閉的一根金屬棒。部件究竟是如何放進去的?「簡直就像魔法一樣的設計」山中說。按照推測,實際的製作方式似乎是首先打通操作部分和安裝電池的5個孔穴,使用先前提到的側銑刀從這裡擴大空間,通過打通各個孔穴形成一個大的空間。然後再從這裡放入基板等部件。
得到眾多設計師交口稱讚、最具蘋果特色的產品要數遙控器「Apple Remote」。其製作方式估計如下。首先,在表面、背面和側面開5個孔。使用前面提到的盤型的刀刃從孔中挖大空洞。挖通空洞,留出安裝基板的空間,加工過程類似於隧道施工。然後在製備好的空洞中放入基板。這樣就實現了完全沒有接縫、用整塊金屬板製成的「魔法般的」遙控器(切割協助:FUNASAW)
蘋果本身沒有工廠。然而,實現這種無止境的技術進化需要外殼工廠與蘋果設計師聯手進行研究開發。一家製造蘋果產品外殼的加工企業就曾經透露,「我們需要定期向蘋果的高層展示自己的創意對蘋果有哪些好處」。
如果只是按照企業的指示代工生產,就無法與蘋果維持良好的關係。包括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案、有望實現新設計的技術方案在內,代工企業也在拼命建立與蘋果合作展開研究的機制。
模擬製造成本
只有在全球大量生產單一款式、實現低成本化,對週邊不惜血本的蘋果式製造才能夠成立。除此之外,蘋果之所以能夠在專注設計的同時降低製造成本,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法寶是DFMA( Design For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生產系統。
蘋果每件產品的陽極氧化處理方法其實也各不相同。曲面柔和的MacBook Air(外)加大了表面顆粒粗糙度,製作出了像鏡球一樣閃閃發光的表面,突出了面的美感。iPad2則實施了光滑的表面處理,使其能夠流暢地放進皮包
認真對待極其微小的細節、聰明地利用錯覺也是蘋果設計的特色。蘋果利用雷射切割製成了無數個人眼無法識別、直徑約為30μm的小孔,使其透出裏面的光線。這樣就製成了光線彷彿突然浮現在金屬塊之上裝飾照明效果。蘋果還在考慮為這些極微小的孔的內部配備照度感測器而非照明,借此製作無形的輸入感測器和按鍵,使產品彷彿能夠察覺用戶的意圖做出反應
DFMA是計算整套製造工藝的系統,只要輸入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使用的3D模型和2D藍圖,系統就能夠計算出哪種製造方式效率最高。
這樣從設計階段就可以對怎樣組織生產線、大致成本有多少有所掌握。在設計階段能夠發現可能影響生產效率的問題,事前制定對策,大大提高之後試製和測試生產的成品率。蘋果產品生產廠的人士表示,「其製造品質之高達到了產品最終檢查只需查看表面是否美觀、組裝精度是否合格的程度」。
從製造現場到設計的全套流程,蘋果式製造完全忠實於蘋果的設計理念。為此,蘋果一直秉持著徹底節約成本、採用新技術方案的態度。
原文出處: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604&pnumber=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